弘扬优秀历史廉政文化建设廉洁政治
来源:纪委(监察处)   作者:admin   点击数:   日期:2013-09-08   字体:【
近日,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总结出了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形成了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其中许多内容,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结合实际对廉政建设的缜密思考,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卓越智慧。深入研究、认真学习借鉴我国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对于我们运用历史优秀文明成果推进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国古代的廉政文化产生的时间很早。据《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为政“钦、明、文、思、安定,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这里面就包括了为政者要勤政、节俭、贤明、俊德等多层含义。春秋时期的古圣先贤们关于廉政问题的思考也是丰富多彩。齐相晏婴云:“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儒家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法家韩非子说:“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管仲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他认为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后世历朝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在继承的基础上,提出许多关于治国理政、修身养德的廉政思想文化,给人以深刻启迪。
秦汉以降,我国古代的统治者就注重将廉政建设由原来的道德追求向制度层面转化,使得廉政思想在法律法规、监察监督、社会管理上得以体现。例如,在秦汉的专政制度设计中,监察制度是多层次、多方位的。不仅各级行政长官负有监察的职责,还设置了专门的御史和刺史系统司职监察。在官吏的使用规则上,荐举中的连带责任制度、任职中的地域回避制度、考核中的道德与能力并重制度等,都体现了廉政理念。又如,监察制度到明代发展到封建社会的高峰。朝廷在中央设立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立提刑按察司,专司监督弹劾官员。为加大对官员的监察力度,每六年举行一次京察,每三年举行一次“大计”,如有官员不称职或腐败,则降职使用直至免职。文化是制度之母。这些廉政措施所形成的政治理念上升为廉政文化,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廉政文化,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和社会教化作用,另一方面又有力推动了廉政制度建设,使制度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我国古代异彩纷呈的优秀文艺作品,包括诗歌、民谣、诗赋、小说、戏剧等,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文化内容。比如,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对贪得无厌、不劳而获奴隶主的控诉,有将剥削者比喻成“硕鼠”的描写。从司马迁修《史记》开始,历朝历代修史都建《循吏传》,以褒扬清廉、勤政的好官,推崇做官的官德。一些清官能臣常书写官箴以自励自勉。比如,《公生明,廉生威》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有些官员以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为官态度,如“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还有许多记录清官廉吏拒腐防贪事迹的廉政故事,如羊续“悬鱼拒贿”、包拯“不持一砚归”、子罕“以不贪为宝”,等等。大量优秀廉政文化作品的传播和传承,有力地促进了廉政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廉政氛围的形成。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发展至今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们今天在建设廉政文化时,应充分尊重与借鉴祖先创造的优秀廉政文化成果。只有这样,廉政文化建设才能更加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才能为广大干部群众所认同和接受,拥有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廉洁政治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作者 中央纪委宣传教育室陈江华)

版权所有:山东中医药大学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

电话:0531-89628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