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四月,春和景明,又到了一年一度扫墓踏青的时节。大家从繁琐的俗务中解脱出来,追思先祖,缅怀英烈,向逝者献上一束鲜花,然后深深地鞠一个躬,似乎便可以产生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交流,能够再次聆听到先人的教诲,感恩他们创造的江山,攒起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清明祭祖”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力量。
作为传承千年的乡风民俗,“清”和“明”,寄托着无数老百姓对国家对社会风气的要求,对“官德清明”下朗朗乾坤的期望,其背后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如何真正做到既“清”且“明”,值得我们每位党员干部认真思考。
“清”是品行要求,是严以律己,修身齐家,要求每位党员干部保持清醒头脑,待人以诚为本,做事以公为先,为人清澈如水,用权如履薄冰。“明”是能力要求,是干事创业,结果导向,需要每位党员干部提升素质能力,增强解决新时期复杂问题的本领,做到为人要明、处事要明。“清”“明”二字,有机融合,缺一不可。清而不明,是为庸官,行如朽木,百无一用;明而不清,是为昏官,不明是非,贪赃枉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高压态势持续保持,但一些歪风邪气在某个别干部身上依然存在,如“钱可以不要,礼也可以不收,但是我就是不干活,你能奈我何?”这种“不贪不占也不干”的风气一旦盛行,危害将会十分严重;还有一些干部,好大喜功,热衷政绩工程,习惯于拍脑袋、瞎指挥,给社会资源造成极大的损失和浪费。孰不知,思想上“出轨”,就难以做到清正廉明,缺失了精神之钙,触碰了纪法红线,人生根基自然就会动摇不稳,最终崩塌。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近年来被打掉的虎蝇数不胜数,一些取得过一定成绩的领导干部也被打落马下。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坊间也曾评价其是“中国高铁第一人”,最终却身陷囹圄,原来的“功臣”腐化成国之蛀虫,令人可惜可叹亦可恨。所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党员干部只有牢记初心使命,追求道德高标准、守牢纪律底线、不触廉洁红线,常把清正之气洋溢人间,才能真正造福苍生,留得百姓赞誉。
清明寒食好,春来百花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既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又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在“清”上下功夫,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也要坚持以“明”打底,胸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抱负,撸起袖子加油干。祖辈、先烈们把奋斗的接力棒交给了我们,全体党员干部要头脑“清醒”、是非“分明”,营造气清景明的社会风气,和人民群众共同书写更加壮丽的历史篇章。
版权所有:山东中医药大学纪委(监察专员办公室)
电话:0531-89628028